学校简介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创办于1985年, 原为中央部属高等专科学校。1998年因国务院机构改革,由国内贸易部划转四川省主管。学校经过27年发展,已成为培养旅游、食品科学、管理和语言与艺术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特色高校,是中国最具行业影响力的餐旅公办高等学校,也是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优秀学校。
学校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地处天府新区核心地带、“花果之乡”龙泉驿区。学校规划面积1800亩,已建成678亩,学校基础设施齐全配套,教学设施完善。目前拥有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川菜发展研究中心、烹饪科学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所、中国饮食文化博物馆等研究机构;有酒店实验实训教学中心,旅游会展教学培训中心、四星级教学实习酒店、英语自主学习中心、餐饮信息化实验室、企业资源规划(ERP)实验室等教学实验实训场所。
学校图书馆藏书近80万册,开通了“EBSCO全文期刊数据库”、“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网络版”、“超星数字图书馆”、“CNKI知网”等丰富的网上学术资源。
学校建有休闲运动馆、田径运动场、攀岩运动场、高尔夫练习场以及网球场、地掷球场、沙滩排球场、游泳池等运动场所。校园内有四川著名景点微缩景区,整个校园环境优美,属3A级旅游景区。
学校办学27年来,坚持“以特色和质量求生存、以改革和创新促发展”的办学理念,走扩大规模与拓展内涵相结合的办学路子,积极推进质量工程建设,形成了“适应需求的专业设置、突出应用的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学高艺精的师资队伍、频繁广泛的对外交流”为主要内涵的办学特色,已经成为全国旅游餐饮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学校目前设置有旅游系、酒店管理系、食品科学系、烹饪系、工商系、外语系、运动与休闲系、艺术系、信息技术系、成人教育部等10个教学系部40多个专业,涉及工、管、文三大学科。
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我校与四川省农业干部管理学院合并筹建四川旅游学院(公办本科),筹建期限为1年。
资源整合后的四川旅游学院,将立足四川、面向全国,形成以旅游、食品科学、休闲运动和语言与艺术类专业为重点,特色鲜明、重点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
报考我校的八大理由
一、良好的社会声誉,公认的行业影响
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应用性科技研发两方面致力于推动行业发展,为全国餐饮旅游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的办学得到了政府、行业和社会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赞誉。学校是“四川省人才开发先进单位”、“四川特色文化旅游品牌院校”、“全国餐饮业教育优秀单位”,2010年被四川省旅游局评为“十一五”期间全省旅游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被省旅游局、省教育厅等联合评为全省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开发示范单位。 《中国教育报》、《四川日报》、《现代教育报》、《教育导报》、《高校招生》以及四川电视台、四川教育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都对学校的办学成就进行过大量报道,给予了高度关注和良好评价。学生在2008年全国山地运动会负重登山男子个人赛第一名、第五名,女子个人赛第四名、第七名,2010年全国大学生攀岩锦标赛女子难度亚军,速度季军,2011年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攀岩锦标赛女子乙A难度第一名;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高尔夫项目选拔赛中获团体第5名和女子单项第6名;首届全国高校餐旅类专业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中获3等奖;全国首届旅游院校饭店服务技能大赛中获二等奖1个,三等奖6个;第四届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会展专业竞赛”获得两个二等奖及最佳院校组织奖;在由教育部、四川省教育厅主办的“昆山杯”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中获得了四川省团体“二等奖”和优秀指导老师奖的好成绩;在第六届四川大学生旅游艺术设计大赛中,取得4个金奖、13个银奖、20个铜奖的优秀成绩。
迄今为止,学校培养的数万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已经成为行业的技术生力军和管理骨干,学校与全国200多家大型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被誉为餐饮旅游业的“黄埔军校”。
二、鲜明的办学特色,优质的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定位准确,理论与技能并重,适应社会需求。学校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工学融合一体,学校、企业、学生互动三赢,形成了一种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具有实践操作价值、完整系统的、与社会和行业紧密相联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毕业时具备在餐饮、酒店、旅游、休闲运动行业从事管理或自主创业经营的能力和素质。
学校突出的专业优势,校企合作形成了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校企合作探索餐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教学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等级。
三、本科的办学资源,专科生提前分享
2012年3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同意以我校为基础筹建四川旅游学院,筹建期一年。从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到四川旅游学院,不仅是办学领域的拓宽,也是办学层次的升格,是一次脱胎换骨式的飞跃。学校从专业建设、师资储备、办学条件等已达到本科办学要求。专科生选择就读我校,不仅可以分享全新的学校品牌,更能提前分享大大优于专科的本科办学资源。
四、主干专业优势突出,新兴专业供需两旺
学校的专业建设注重从传统烹饪向现代食品科学的转变,形成了食品科学类、旅游管理类与文化艺术类三大专业群相互支撑、内涵互补的专业格局。
传统优势专业积淀深厚,内涵丰富。烹饪工艺、西餐工艺是教育部高职高专教改试点专业和四川省精品专业;《烹饪原料学》、《西点制作技术》2门课程为国家精品课程;《烹饪营养卫生学》、《烹饪原料学》、《烹调工艺学》、《西菜制作技术》、《餐饮市场营销》、《中国烹饪概论》、《饭店管理》、《食品雕刻》、《定向运动》、《中式快餐》等12门课程是四川省精品课程。
新兴专业充满活力,供需两旺,发展势头良好。旅游管理、财务信息管理、物业管理、连锁经营管理、休闲运动、艺术设计以及应用法语、商务日语等专业成为学校发展新亮点。
五、实习就业无缝对接,就业工作屡获表彰
以200多家实习基地为依托,实习就业一体化,形成了覆盖全国、延伸国外的实习就业网络。实现了实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学生毕业主要去向为国内大中城市的国际品牌高星级饭店、大中型特色餐饮酒楼、旅游企业、广告传媒公司、贸易企业、高尔夫俱乐部、休闲会馆等。
近年来学校大力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设立了国外就业基金,畅通了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及欧洲国家的就业渠道,实现了就业国际化。出国学生逐年增加,每年参加国外实习就业项目的学生达到200余人。
毕业生供不应求,历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保持在93%以上,学生受到社会广泛的欢迎,在四川省属高校中名列前茅,历年被评为“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六、师资队伍结构科学,教学团队素质优良
学校拥有一支学识渊博、技艺精湛、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校有“烹饪原料学教研室团队”、“烹饪营养卫生教研室团队”、“酒店管理教学团队”、“户外运动教学团队”等省级教学团队。2010年学校“西餐工艺专业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学校现有教授40人,副教授106人,博士及博士生17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四川省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职业技能评委20余人,取得国家高级职业资格56余人,国家级大师、名师32人。
学校的一批专家学者在相关专业或行业具有广泛影响。黄维兵教授是教育部高职高专餐旅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卢一教授是教育部高职高专医学相关(营养卫生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卢一教授、梁爱华教授被卫生部聘为第一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委员,并分别担任营养与特殊膳食食品委员会委员和生产经营规范委员会委员;陈云川教授是教育部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邱萍教授是教育部高职高专旅游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还有一大批烹饪大师、名师在行业上都拥有较高的声誉。
七、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素质教育快乐成长
学校坚持以提高学生素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广泛开展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拓宽学生的成才渠道,营造积极、向上、活泼、高尚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长期坚持“学术文化、高雅文化、进取文化”的校园文化导向,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科技、学术、体育、艺术等文化活动项目及品牌,包括:大学生创业大赛、校园十佳歌手大赛、十佳团员团干评选、大学生艺术节、大学生运动会、社团文化节、“5.25”心理健康活动月、志愿者服务月、校园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2008、2009年学校志愿者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连续两年获得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表彰。我校在第十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中获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在第六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活动中获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两个优秀奖;在四川省第五届大学生校园歌手大赛中获一个金奖,一个银奖。我校3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参与了第26届深圳大学生运动会的志愿服务工作;校青年志愿者获得“无偿献血志愿者先进集体”称号等。
八、对外交流频繁广泛,出国深造不是梦想
学校是国内高等专科学校中具有招收和派出留学生资格的少数高校之一,是对外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的友谊之桥。
中国餐旅文化独具特色与魅力,使学校形成了对外交流的办学传统。学校与法国杜盖酒店管理学院、图卢兹酒店管理学院建立了长期的校际协作关系,定期互派师生进行交流学习。每年有近百名师生被邀到美国、欧洲、东南亚讲学和表演、实习,并经常接待国外众多的餐旅、教育、文化、新闻界代表团来校访问、学习、交流。在此基础上,学校提出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即在今后几年内,招收外国留学生达到在校学生的5%~10%,到国外实习就业的学生达到毕业生的10%,并逐年有所增长。频繁、广泛、持续的对外交流,使办学具备了国际化的背景,逐步扩大了学校在海外的知名度。